一.实践背景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到: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而非遗文化传承研究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织锦艺术的杰出代表,其精湛的织造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多年来,南京云锦博物馆致力于云锦文化的展示、研究与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工业化的发展,云锦这一传统手工艺也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南京云锦博物馆作为云锦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
为此,家居与工业设计学院的6名硕士研究生组成了暑期社会实践小队,通过实地参与、亲身体验的方式,理解云锦织造技艺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审美观念及社会功能,从而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同时肩负起传播与传承的责任,向更多的人展示这颗东方瑰宝,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

二.实践内容
7月初,实践小队前往南京云锦博物馆开展实地参观。主要围绕金陵织锦的溯源发展、云锦的织造工艺及流程、云锦的表现形式及制品、云锦技艺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四个方面进行。
南京的丝织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南朝时期,南京织锦业持续发展,文献中首次出现了“云锦”一词。历经隋唐至明清时期达到了繁荣的顶峰。“云锦”之名源于其布料上的图案像浮云般轻盈。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云锦的发展历程、象征意义及其文化价值,感受到这项传统艺术的深邃内涵。

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通经断纬”等核心技术运用,在构造复杂的大型织机上,由上下两人手工操作,用蚕丝线、黄金线和孔雀羽线等材料织出华贵织物,如龙袍。云锦的织造需要经过原料准备、纹样设计、挑花结本、造机、织造五大工艺流程有着完整的体系,是人类非凡创造力的见证。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挑花结本”,用古老的绳索绳记事的方法,把花纹图案色彩转变成程序语言,再上机进行织造,实际上是一种以线为材料进行储存纹样程序的创作设计过程。传统工艺主要有妆花、织金和金宝地等。

南京云锦图案的题材广泛,既有大朵缠枝花卉,又有各种动物和植物,还有表示吉祥的文字等。在配色方面,则运用了色晕与调和的技法,使纹样色彩美丽动人。南京云锦自元代以来就主要为上层统治者服务,皇帝龙袍冕衣、凤冠霞帔、文武官员补服、宫廷坐褥等御用品,无不尽显华丽富贵。正是因为长期是宫廷用品,精益求精,在制作中不惜工本代价,使云锦达到了织锦工艺登峰造极的地步。

1957年3月,南京市云锦研究所成立。几代传承人们搜集整理纹样画稿,培训艺徒,抢救濒临失传的工艺绝技,使云锦获得了新生。2009年9月30日,“南京云锦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丝织新品种不断涌现,服饰面料更新换代加速,市场对云锦的需求量减少,加之云锦的学艺周期长、劳动强度大,青年人多不愿从事此项工作,妆花手工织造技艺已濒临失传。当代云锦研究所确认的传承人有24人,都是具有多年云锦设计、织造经验的技艺人员。
三.实践总结
本次美丽中国行暑期社会实践寻访云锦博物馆,在昔日的粲然华光间,探索这些绫罗锦绣在新时代重获新生的奥秘,借助薪火相传的非遗技艺,为文化振兴的宏大进程再披一束流霞。活动的最后,大家一起进行了总结讨论,并合影留念。作为青年学子,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云锦文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云锦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因此,实践小队系了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五爱幼教集团中心园区,为小朋友们精心策划了一次关于云锦文化的讲座活动。同时展示了一些富有代表性的云锦作品,调动小朋友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踊跃提问并主动参与互动,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进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了解和热爱。

小组成员:张潇莹 罗钟宇 束方荣 张畅 卫一翰 范炜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