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工作动态
团学工作动态
研究生工作动态
学生活动
招生就业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研究生工作动态
【实践活动】物以致用,审曲面势——苏作小木家具非遗探索

[ 来源:院研会 作者:姚舜禹 编辑:马崇慧 时间:2024-09-04 点击:次]


一.实践背景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表明国家对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

苏作家具是明式家具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三大地域家具之一。“苏作小家具制作技艺”被评为江苏省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明清江南传统文化的优秀载体,承载了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

为了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守正,本小队针对苏作家具展开暑期社会实践,展开了广泛的调研和整理工作,利用文字、照片和影像等多种形式详实地记录和展示。通过参观陈列馆、木工坊和车间,我们了解了苏作家具的地域风格、制作技艺和装饰工艺等。从专业视角而言,本次实践活动加深我们对于苏作家具的全面了解,激发家具创新设计灵感。从文化层面而言,本次活动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魅力,同时激发我们对于传承和弘扬苏作家具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热情。


二.实践内容

2024年7月20日,本小队前往南京玄武区观朴明式家具艺术馆,展开以“物以致用,审曲面势——苏作小木家具非遗探索”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深入探索苏作家具的文化内涵和制作工艺。观朴明式家具艺术馆作为明清古典家具的重要展示和研究中心,在非遗传承方面探索出一条学术性研究、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化运营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活动邀请了雷勇馆长作为主要导师,他作为苏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长期致力于明清古典家具的研究和复制工作。雷勇先生不仅从事古典家具的高仿复制工作,还亲自建立了明清古典家具的修复与制作基地,对明式家具的制作工艺有着深入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在活动中,实践团队同学们有幸通过参观观朴明式家具艺术馆和亲身体验,深入了解了苏作家具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我们通过与馆长和工匠师傅们的交流,不仅理解了苏作家具的制作工艺,更深刻体会到了这些家具背后的文化积淀和工匠精神。这次实践活动不仅为实践团队同学们开阔了文化视野,也促进了古典家具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在陈列馆,我们近距离观察馆内藏品。通过视觉和触觉等多感官来感受苏作家具的形态、材质、雕刻与人体工学。苏作家具以造型优美、线条流畅、用料及结构合理、比例尺寸合度等特点和朴素、大方的格调博得了世人的赞赏。苏作家具木料可分为软木和硬木,其中榉木、鸡翅木和花梨木是较为常见的制作材料。通过切身使用馆内家具,我们发现苏作家具重视“物以致用”,大部分家具符合人体工学,并在保证功能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装饰。雷勇馆长告诉我们,苏作家具受江南士大夫文化影响较深,这是因为吴地文人众多,他们在不同的精神文化领域各有所建树,但都同时以一种文人特有的灵性,关注着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具制造。

在木工坊和车间,我们参观了木工工具和榫卯部件。传统木工工具包括刨子、墨斗、锯子、凿子、油擦、索锯、曲尺和斧子等。而榫卯是苏作家具结构严密、紧实的关键,各个家具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联结,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其间不使用金属件等其他现代零件固定,而是依靠“榫头”和“卯眼”的相互结合。这其间反映的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即“一阴一阳之谓道”,从苏作家具最基本的榫卯构造形式来看,凹件为“阴”,凸件为“阳”,凹凸相嵌如“阴阳”相合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结构部件。


实践团队同学们参观观朴明式家具艺术馆,这里不仅有丰富的藏品展示,还提供了亲身接触真实苏作家具的机会。参与者们通过工匠师傅们的讲解,深入了解了苏作家具的制作工艺和文化背景。特别是在观摩工匠们的手工艺制作过程中,同学们不仅仅是观众,更是见证者和学习者,从中体会到了古典家具制作的匠心独运和技艺精湛。活动不仅为参与者们开阔了文化视野,也促进了古典家具制作工艺的传承与发展,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魅力和价值。


三.实践总结

实践团队前往南京玄武区观朴明式家具艺术馆展开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这次经历,我们深刻体验到了苏作家具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活动通过参观艺术馆和与雷勇馆长的互动,使我们对苏作家具有了全面的了解。雷勇馆长作为苏作小木家具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制作工艺知识和实践经验,还激发了我们对这一传统工艺的浓厚兴趣。

参与活动让我们不仅仅是看到了苏作家具的外在美,更是领略到了每件家具背后蕴含的文化积淀和工匠精神。通过与馆长和工匠师傅们的交流,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家具制作的细节和技术,深刻体会到了古典家具制作背后的匠心独运和传统工艺的珍贵。

这次实践活动不仅开拓了我们的文化视野,还激发了我们对传统工艺的热爱和尊重。我们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不仅学到了理论知识,更培养了实践能力和创新灵感,这将对我们的未来学习和职业生涯产生深远的影响。


小组成员:傅雷 吴桐 雷宜灵 李瑜涵 赵岩 戚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