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青年对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更好地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南京林业大学家居学院“拾遗”暑假社会实践小分队于2023年8月中旬开展了关于“寻访非遗文化,感悟金陵魅力”的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走进南京云锦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品味金陵的剪纸、绒花、云锦三大非遗文化,期望通过探寻非遗文化共性,总结当今非遗文化的传承之路。
二、实践内容
第一站
8月12日,队员们走访了南京非民俗博物馆(甘熙故居),了解了南京剪纸的制造悠久的历史。南京剪纸主要流行于江苏省南京及周边地区,并在明代初已开始流行。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经典,是南京非遗文化中浓墨的一笔。在这趟行程中,我们了解到南京剪纸文化在色彩、材质、制作工艺等程序的特点,从中感受到南京浓厚的文化底蕴。
我国剪纸艺术百花园中,南京剪纸具有不同其他地区的风格和特征,通过“不用画稿、心中构图,运剪又运纸、转纸出花纹,一剪到底、犹如一笔画”的剪纸技巧。在构图中的手法粗中有细,融合南、北方的风格,浑厚与细腻浑然一体,独具特色。它能更好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同时,在海内外赢得很高的声誉。通过实地观察,实践团队员们近距感受到南京传统的技艺中坚定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
第二站
8月13日,队员们前往南京民俗博物馆—绒花馆调研,感受绒花魅力。绒花,被称为“发髻上的南京”,是江苏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绒花,谐音“荣华”,寓有吉祥、祝福之意。它起源于唐朝,由于当时鲜花受时令所限,在短时间内易枯萎,而花瓣往往承受不住导致凋零,人们希望可以得到永恒不败的花作为装饰品,于是手工绒花便应运而生。 它由天然蚕丝和铜丝作为原材料制作而成,多用于旧时民间的民俗节事与礼仪装饰之中。
绒花是全手工制作,因为其特殊的表现手法直到现在都无法用机器生产。在艺术品中能够让我们看到传承中华民族的匠心精神,绒花不仅还原了历史,更惊艳了时光。但由于绒花的制作手法非常复杂,即使是一件最简单的作品,也要两天的实践完成。简单的原料经过绒花师傅的手,都能化腐朽为神奇。近年来,绒花这一传统工艺与时俱进,不断重新展现在人们视野中,并广受大众喜爱。
第三站
8月14日,我们探访了南京云锦博物馆。这里展示了以南京云锦为代表的中国民族织锦艺术,是“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
南京云锦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在中国文化与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云锦工艺起源于唐代,其文化艺术价值令世人瞩目。云锦生产工艺过程极其复杂,工序极多,每道工序的工艺都有各自的诀窍。工艺流程大致分为:设计与色彩、织纹铺色、修整喷洒。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保留着完整的体系,是中国织锦技艺最高水平的代表。时至今日,它依然作为中国传统织造技艺的经典,用于高端织物的织造,为民众所喜爱,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三、实践总结
南京非遗文化亮点纷呈,在发展创新上都有无限可能。队员们从剪纸、绒花和云锦中总结共性,深刻明白了“惟进取也,故日新”的道理,非遗文化想要得到发展,就必须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在以后的非遗传承保护中,我们会持续提升自身对非遗的了解,不断发展创新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的今天,我们思考开拓一种或者是个性化的、多元的风格,结合南京非遗文化艺术的文化内涵,探索云非遗物品设计新路径,开发出符合当代社会正能量的现代系列产品,将其内在文化内涵发扬光大。
小组成员:江甜 黄娜 李扬 卢钰鑫 贾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