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站在人类整体利益、共同利益、长远利益上共谋全球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来认识,使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变量。
为了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生态价值观,8月份我们怀着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对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的琅琊山景区开启了一段生态环境保护调研之旅。通过对琅琊山风景区生态环境的实地调研,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来了解动植物种类和生长环境、古建筑的留存状况等;通过拍摄相关图片和视频,利用各类平台,进行线上宣传,引起人们对琅琊山生态多样性的关注,促进琅琊山生态文明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

二、实践内容
2.1."亭"文化


醉翁亭,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相传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为他建亭饮酒赋诗,欧阳修自号"醉翁",并以此名亭,写下传世之作《醉翁亭记》,被誉为"天下第一亭"。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中国四大名亭",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翁亭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运用了中国传统亭子的特点,只用几根柱子支撑整个建筑,方便通风纳凉,也方便观赏山中景色。不同的是,醉翁亭采用独特的结构部署,柱子和屋顶之间采用反复设计校正的比例,使得它的采光较好。
1956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醉翁亭列为安徽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2013年12月,施工人员按照设计方案开始修缮醉翁亭古梅亭院落围墙。具体做法为,拆除毛石围墙至漏窗下口,修缮下部局部变形的石驳墙,上部按滁州本地风格砌筑清水青瓦青灰墙,每两堂漏窗间内侧增加一个400毫米的砖跺,花窗按原来花样重新架设,重做大封顶,边框做磨砖门套,上额增加磨砖字堂,原木质门、窗头过梁板改用现浇钢筋硂过梁板,外边用青砖包裹,重做八角门,改原来水泥砂浆粉刷的门套为磨砖门套。2014年5月4日,该项目全部完工。
2014年,琅琊山风景区管委会提交的石刻碑刻抢修性保护方案,于6月被国家文物局立项,2014年底,国家文物局拨付120万元用于保护规划编制。
2.2.摩崖石刻石碑




琅琊山是滁州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宝库,蕴藏着十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古建筑年代久远,种类多样,周边分布有大量的摩崖石刻和碑刻,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内容上看,从唐至民国共有近300块。其中有不少是名家所书,内容或记功颂德,或记事记游,题诗抒怀。书体上正草俱全,名宦、名士、文豪、僧道皆有,唐代李幻卿、柳遂、皇甫曾、宋代苏轼、辛弃疾、民国戴季陶等人的书法碑刻都是我国书法瑰宝。其中,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被称为宋代之宝。安徽省共有11块唐代碑刻,其中7块属于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
从分布上看,主要分布在琅琊寺、醉翁亭、丰乐亭景区周边区域,分为琅琊寺摩崖石刻及碑刻区、丰乐亭摩崖石刻及碑刻区、醉翁亭摩崖石刻及碑刻区等三个区域。
琅琊山摩崖石刻及碑刻传承有续,体列丰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物价值,是研究琅琊山文化、历史、沿革等的宝贵资料。
2.3.丰富的自然资源
琅琊山地处亚热带北部边缘和暖温带的南端,是南北植被类型的过渡地带。现已识别出植物有153科,其中乔灌木58科;植物类名贵中药140科803种,号称"天然药圃",珍贵树木如琅琊榆、醉翁榆是琅琊山风景区的特有树种,主干大者高28米,胸径80厘米,屹立于寺庙周围。
琅琊榆,这个名字是由我校郑万钧教授发现并命名的。1955年,南京林学院(今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我国著名树木分类学家郑万钧,到琅琊山游览,他一看到这两种树木,便惊喜地说:"这在全国大小森林和名山古寺中还未见到过。"郑老当即以山、亭命名。这样,琅琊榆和醉翁榆才有了自己独特的名字。

与我校郑万钧教授亲手种植的水杉合影留念
三、实践感悟
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小组成员对生态环境保护有了更深的理解感悟,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琅琊山的历史文化。参观古代遗址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激发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热爱。遵循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关注琅琊山生态环境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小组成员:荣誉 黄丽杉 张姝